尽管目前已经有数百万人使用稳定币,并交易了数万亿美元的价值,但是稳定币这一类别的定义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仍然模糊。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如果我们想了解稳定币设计局限性和可拓展性,一个有用的视角就是银行业的发展史,来看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以及其背后的原因。与加密货币中的许多产品一样,稳定币可能会复制银行业发展的历史,从简单的银行存款与票据开始,然后实现日益复杂的信贷来扩大货币供应量。通过编译,深受启发,究其本质,逃脱不出银行货币学的三板斧。
稳定币的早期采用者使用法定支持的稳定币来转账和储蓄。虽然去中心化超额抵押借贷协议产生的稳定币既有用又可靠,但实际需求乏善可陈。到目前为止,用户似乎强烈倾向于以美元计价的稳定币,而不是其他(法定或新型)面额的稳定币。
我们还见证了例如 Tether-USDT, Circle-USDC 法定货币支持的稳定币(Fiat-Backed Stablecoins)的快速采用,这种稳定币因其简单性和安全性而具有吸引力。资产支持的稳定币(Asset-Backed Stablecoins)的采用滞后,这种资产类别在传统银行体系中占存款投资的最大份额。
要了解当前稳定币如何模仿银行体系进行发展,了解美国银行业的历史尤其有帮助。
原因何在?因为银行面临着(并且仍然面临着)保持存款投资盈利与保障存款安全之间的矛盾。为了实现存款投资盈利,银行需要释放贷款并承担投资的风险,但为了保证存款安全,银行又需要管理风险并持有头寸。
虽然零售银行客户可能认为他们所有的钱都放在存款账户中,十分安全。但事实并非如此,回看 2023 年发生的硅谷银行因资金错配,导致流动性枯竭而倒闭事件,是我们市场血淋淋的教训。
银行通过将存款投资(放贷)来赚利差以盈利,银行在幕后平衡赚钱和风险,而用户大多不知道银行究竟如何处理他们的存款,尽管在动荡时期,银行可以基本上可以保证存款安全。
三、从银行存款角度看稳定币
由法定货币支持的稳定币类似于美国国民银行时代(1865-1913 年)的美国银行券(U.S. Bank Notes) 。在此期间,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不记名票据;联邦法规要求客户可以将其兑换为等值的美元(例如,特别美国国债)或其他法定货币(“硬币”)。因此,虽然银行券的价值可能因发行人的声誉、可触达程度和偿付能力而异,但大多数人都信任银行券。
毕竟,法币支持的稳定币是集中发行的,很容易想象稳定币赎回时会出现“银行挤兑”的风险。为了应对这些风险,法币支持的稳定币接受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并获取当地的牌照资质以及符合合规要求。例如,Circle 定期接受德勤的审计。这些审计旨在确保稳定币发行人有足够的法定货币或短期国库券储备来支付任何短期赎回,并且发行人有足够的法定抵押品总额来以 1:1 的比例支持每一种稳定币的承兑。
3.2 资产支持的稳定币
事实上,流通中的大部分货币,即所谓的 M2 货币供应量,都是由银行通过信贷创造出来的。银行使用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商业贷款、库存融资等来创造货币,同样,链上的借贷协议使用链上资产作为抵押,从而创造了资产支持的稳定币。
传统金融机构采用三种方法来安全发放贷款:
3.提供周到且量身定制的承保服务(商业贷款)。
用户可以根据四个标准评估抵押贷款协议:
3.智能合约的安全性;
此外,区块链实现的去中心化和透明度可以减轻证券法旨在解决的风险。这对于稳定币来说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真正去中心化的资产支持稳定币可能超出了证券法的范围——这种分析可能仅限于完全依赖数字原生抵押品(而不是“现实世界资产”)的资产支持稳定币。这是因为这种抵押品可以通过自主协议而不是中心化中介机构来保护。
3.3 策略支持的合成美元
这些属性使得 SBSD 不适合用作可靠的价值存储或交换媒介,而稳定币的最主要用途正是这些。虽然 SBSD 可以以多种方式构建,风险和稳定性水平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提供了人们可能希望在其投资组合中加入的以美元计价的金融产品。
尽管我们看到银行确实对存款实施了简单的策略,且是主动管理的,但是这只占整体资本配置的一小部分。很难大规模使用这些策略来支持整体的稳定币,因为它们必须得到主动管理,这使得这些策略很难可靠地去中心化或审计。SBSD 使用户面临比银行存款更大的风险。如果用户的存款被存放在这样的工具中,用户有理由持怀疑态度。
稳定币的时代已经到来。全球有超过 1600 亿美元的稳定币用于交易。它们分为两大类:法定支持的稳定币和资产支持的稳定币。其他以美元计价的代币,如策略支持的合成美元,在人们的认知度中有所增长,但不符合稳定币作为存储价值和交换媒介的定义。
这种分析虽然可能很有用,但是我们更应该着眼于现状。稳定币已经是最便宜的汇款方式,这意味着稳定币有真正的机会重构支付行业,为现有企业创造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初创公司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在一个无摩擦、无成本的全新支付平台上进行构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喜来顺财经立场。
未经喜来顺财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