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包括以下内容:证据失权,即当事人逾期提供的证据,丧失证据效力;负担额外的证明责任,即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确有正当理由的,该证据作为失权后果的例外,允许提出;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
逾期提供证据可能会导致证据无效或承担民事责任,一般情况下,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提供证据。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期限,应当向法院申请。在诉讼过程中,举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按照法律规定,举证期限为申请立案之日起到开庭前结束。
逾期提交证据承担训诫罚款后果。逾期提交证据的,如果证据与所陈述的法律事实确实有关,那么法院可以采纳。但是,因为提交人的逾期提交,法院将会对提交人进行训诫,并根据逾期的严重程度处以相应的罚款。
1、证据失权,即当事人逾期提供的证据,丧失证据效力。证据失权的后果意味着逾期提供证据的当事人丧失提出证据证明自己的事实主张和反驳对方的权利,法院也不会对当事人逾期提供的证据进行审理。
2、延期举证的后果主要有三个方面:证据失权,即当事人逾期提供的证据,丧失证据效力。负担额外的证明责任。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当事人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应当当事人予以训诫。
3、逾期举证,指未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其法律后果如下:《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
4、法律分析:不能举证将导致其主张不能成立,原告或被告的请求或抗辩得不到人民法院的支持。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义务,并有运用该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或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
5、但由于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程序保障的基本制度结构没有改变,逾期举证的后果以证据失权为原则的基本思路没有改变,《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本身无法解决举证时限制度适用中的问题。
6、确定好举证期限后,当事人超过举证期限届满之日提供证据即可判定为逾期举证。
那得看第一次开庭时是否确定已超过举证期限,如果已过,原则上除新得到的证据外,原则上不再采信。如果没超过,第二次开庭仍可继续举证。
如果人民法院已经对一方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要求对方当事人质证,这说明人民法院已组织当事人对该证据进行质证。
法律分析:超过举证期限提交证据,法院一般不组织质证,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除非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需要向法院解释逾期举证的原因,并提交相关的证据材料,而被告逾期的举证内容采纳与否决定权在于法院。所以在举证时限内难以完成举证责任的,最好能向法院提出延长举证时限的申请,避免逾期举证情形的出现。
超过举证期限提交证据,法院一般不组织质证,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除非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1、法律分析:超过举证期限提交证据,法院一般不组织质证,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除非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2、超过举证期限提交证据,法院一般不组织质证,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除非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3、法律主观: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一般是由仲裁委员会指定。承担 举证责任 的当事人应当在仲裁委员会指定的举证期限内提供有关 证据 。
4、可以提交新证据的,从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来说,原则上是不允许在举证期限届满之后再提交新的证据,但是有例外,例外就是如果证据的确是在一审辩论之后发现的或者新生成的,就可以作为证据提交上去。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办案笔记:拖延诉讼流程的后果 我们团队曾经代理原告一宗股权纠纷案件,被告在一审过程中恶意拖延时间,最后法官做了这件事…… 到了开庭当日,被告又当庭补交了证据(本诉证据),我们作为被证据突袭的一方,对被告的逾期举证行为提出了异议。
法律分析:不能举证将导致其主张不能成立,原告或被告的请求或抗辩得不到人民法院的支持。民事诉讼被告没有证据对案件的影响在于如果被告对原告的主张予以否定但因没有证据而可能导致败诉。
申请证据保全的,须提供相应的担保。当事人申请鉴定,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并在提出申请之日起七日内预交鉴定费用,当事人因在规定期限内不预交鉴定费用而未能鉴定的,则自行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无论哪种方式,当事人必须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如果逾期提交法院将不组织质证,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就不具有证据法上的效力,法院判决时也不会采用该证据。
可见,逾期举证的不同原因,会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其中,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而逾期举证,因逾期方主观恶意较大,明显违反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妨碍并拖延诉讼,极可能导致证据失权的后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喜来顺财经立场。
未经喜来顺财经许可,不得转载。